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文明立世,文化興邦。古老的三秦大地以歲月為筆,風雨為墨,書寫著華夏文明經典篇章。電視劇《護寶尋蹤》在央視CCTV1、CCTV8黃金時段熱播,曾被評為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。劇中陜西地礦物探隊運用物探勘查技術擔當“地下偵探”被搬上熒屏,走進央視,向全國觀眾精彩呈現地質隊員保護文物的點點滴滴,真情演繹了一段守護華夏瑰寶、傳承文化基因的地礦故事。
2023年12月,陜西地礦物探隊接到陜文投集團邀請,參與《護寶尋蹤》電視劇拍攝,主要是現場演示物探技術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的真實場景。陜西地礦物探隊立即派出宋方舟、劉旭東、劉昊培、潘紫瑞、劉帥5名專業技術人員隨劇組拍攝。
在《護寶尋蹤》第29、31集中,陜西地礦物探隊依托瞬變電磁儀、高密度電法儀、地質雷達、高精度磁力儀等尖端設備,通過構建地下三維模型,精準解析古墓空間分布及形態,高效定位金屬文物及磁性遺存。其中,磁法勘探利用古墓夯土與周邊土壤的磁性差異,敏銳捕捉古代窯爐、鐵器陪葬品引發的磁異常信號。電法勘探則通過分析土壤電阻率變化,清晰勾勒磚石墓室與潮濕土層的邊界,以“高阻異常區”數據圖譜為考古發掘繪制科學路線圖,大幅提升勘探效率,有效規避破壞性挖掘風險。
當陜西出品的《護寶尋蹤》電視劇火爆出圈時,陜西地礦物探隊的5名年輕地質隊員也讓人眼前一亮。《陜西日報》記者采訪他們時,陜西地礦物探隊工程物探勘查院總工程師宋方舟說,“我們也算本色出演,近年來,我們深度參與了不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重點項目。”
“保護第一、加強管理、挖掘價值、有效利用、讓文物活起來”是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。陜西地礦物探隊憑借專業技術優勢,牢記國企責任擔當,肩負起“大地偵探”職責,用實際行動守護文脈,真情演繹《護寶尋蹤》。
一座長安城,半部華夏史。近年來,陜西地礦物探隊深度參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重點項目,以科技力量賦能文化遺產保護。在西安市高陵區楊官寨遺址考古中,綜合運用地質雷達、瞬變電磁、高密度電阻率法等技術,精準圈定墓室位置,該項目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。
西風殘照,漢家陵闕。在西安市霸陵外藏坑考古工作中,通過地質雷達、高密度電阻率法及土壤氡氣測量手段,明確外藏坑空間參數,為遺址科學發掘提供關鍵依據。隨著江村大墓的出現,讓考古界有了新發現。經搶救性發掘考證,真相才被揭開。 2021年12月,國家文物局宣布,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為漢文帝真陵,至此,西漢十一座皇陵完美現世。2017年,陜西地礦物探隊還參與了大唐秦王李茂貞母親陵墓的考古發掘,運用高密度電法進行精準勘探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,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。陜西地礦物探隊將物探技術與遙感、GIS系統有機結合,構建“天地空”立體網絡。通過衛星遙感解譯地表微地貌特征,疊加地面物探獲取的物性數據,實現大面積區域遺址線索的快速鎖定。這種“科技考古”新模式,既確保文物在無損狀態下“重見天日”,又通過物探數據與歷史文獻交叉驗證,為破解歷史謎題提供精準空間坐標,讓塵封千年的文明脈絡在科技助力下熠熠生輝。
讓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,新時代的地質工作者一定能為國家文物保護注入新動能,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,賡續歷史文脈,貢獻地礦力量。
來源:陜西網